赵丽萍融合教育案例
融合教育案例——三4班谢惟
融合教育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是指让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一种正常的教育环境。实施融合教育是促进特殊学生身心发展、融入社会生活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是扭转长期以来普通学校“随班混读”现象、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法定要求、提升残疾人家庭福祉的重要举措。
个案的典型行为表现及分析
1.交流障碍
谢惟同学,三年级,有轻度自闭倾向。他不愿意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在课堂内外他会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沟通,更愿意自己与自己进行交流。有时候上语文课,其他同学都在讨论,他则会趴在桌子上,只露出两个眼睛。他说话声音很小,需要听者仔细分辨才能听明白他的意思;他说话逻辑不清,所以只能回答简单的问题,比如:“这是不是你的?”他会通过先点头的方式让对方明白他的意思,然后再用很小的声音说:“是。”假如遇到需要解释原因的问题,他则会说不出来,比如:“为什么不带作业?”少数情况下他会主动找我说事情,比如周末回家写的作文,他写在了其他本子上,他会主动说,但说话内容不连贯,需要配合手势以及说话语气让我猜。
2.记忆力薄弱
语文需要经常背诵默写一些生字词,对于谢惟同学来说比较吃力。他的记忆力薄弱,经常在课堂上强调过的生字词,他课后遇到这个生字词还是写不出来,需要老师和家长单独帮助他回顾。语文默写是他最困难的地方,很多时候老师报词语,他都云里雾里,写出来的词语大部分都是用几个自己会写的字拼凑出来的一个错误的词语。比如,老师报“舒服”,他写成“书夫”;老师报“饱满”,他写成“宝满”,老是报“透明”,他写成“豆明”。此外,他也会自己创造出一些新“新字”。
3.注意力不集中
谢惟同学的典型特征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他在课堂上是“与世隔绝”的,他会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就仿佛眼前不是书桌,不是黑板,而是各种各样的大恐龙、五颜六色的花朵和不可计数的星星。老师上课的过程中,经常看他趴在桌面上自言自语,或者用双手抱住脑袋,呈现出一个“保护自己”的状态,又或者,他会奋力用双手扑打空气,好像看见了什么令他既兴奋又恐惧的东西。等到你忍不住提醒他了,他才会如梦初醒,呈现出一种很懵懂的状态。
4.学习动机不强
他性格安静,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愿意去完成相关作业,但总的来说,他的学习动机不强。他难以独自完成任务,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用较多的时间完成。在完成类似补充习题这样的任务时,他会选择把自己会写的填上去,其他超出自己接受程度的题目空着。在练字时,他的字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时候某个汉字部件会大到一种夸张的程度,有时候某个汉字部件则会小到一种夸张的程度。
个案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 自身生理因素
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据了解,他从小就有轻度自闭现象,因此平时很少与别人交流,他也很少去参加活动,导致他长期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另外,疫情期间他都待在家里,缺少了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因此对同学交往不感兴趣,进而缺乏正确的交往方式。比起与同龄人接触,他更喜欢独自学习。
- 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行为表现有着直接影响。据了解,他的父母因为工作原因很少参加他的日常教育,对其缺乏关注和教育,行为方面的要求和管束比较松懈。他大多数时间由奶奶进行教育,但因为奶奶年迈精力和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去约束孩子学习,因此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爸爸妈妈的忽视型教养方式和奶奶的宠溺性教养方式存在很大的 差异性,这种情况对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干预措施和建议
1.家庭教育指导
无论是忽视型教育还是过度干涉型教育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保持一致,并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案。比如,不要一味忽视和溺爱孩子,适度给予孩子自主空间,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要多鼓励孩子走出去,有计划地参加亲戚朋友的聚会,丰富群体生活经验,勇敢和同龄人相处交流,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 教师干预指导
由于他的语言能力较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需要教师给他表达自己的机会,并对他的回答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他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对他进行适当指导,但是不能过度干涉他的学习,避免他养成被动依赖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还需要营造适宜的融合环境,让班级里每一位同学都学会尊重关爱其他同学,这样更有利于他的融入。
干预效果——行为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谢惟同学已经能够较好地融入同学,并且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他的父母也在工作之余全力配合学校,帮助他养成学习的习惯。他的父母表示,孩子虽然底子不太好,但是希望通过他们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凡事做到最大程度的努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值得我们去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每个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忽略对他们的关注和引导,更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静待花开是对教育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只要用爱和智慧等待,我们一定能等到花儿绽放!